1. 首页 > 星座知识百科 > 文章页面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

武汉高校神吐槽,一个比一个酸爽 你的母校上榜了吗

其实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师范生八字校训,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融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三支主要源流。

自招资讯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017年自主招生政策变化及真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日渐深重。尤其是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更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土地,国家、民族的命运到了存亡危机的紧要关头。这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他们开始创办实业,提倡和创设新式教育。在这种历史潮流之中,南通地方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其兄张詧以及梁孝熊、顾中一、沈书生为代表的开明、进步士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实业、教育富强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他们在南通地方倡导并建设起一个包括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他们最先创办师范教育,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一、南通师范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正月,张謇向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在南通地方创办公立师范学堂,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反对,于是他召集范当世、沙元炳等地方士绅讨论,毅然决定自办师范学校。三月,张謇以通州(今南通)城东南千佛寺废址为基础,把自己办大生纱厂应得的酬劳拿出来作为建校资金,建筑校舍。五月,刘坤一正式批复学校“准予立案”。学校初名“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总理(民国后称校长)。

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一( 1903年 4月 27日),学校正式开学。当天,张謇在校内揭示《总理开校演说词》,后来他把其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作为校训,要求师范生学会为“经师”、为“人师”。

建校时,学校占地 41亩,校舍 500余间。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易科和一年制讲习科,培养不同层次的师资人才,以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造就各种地方建设人才,学校曾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为南通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先后聘请 8名日籍教师和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绘画大师陈师曾、教育家江谦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到校任教。为辅助各科教学,配合学生学习知识, 1905年学校建成附属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前身),供博物、历史和理化课教学之用, 1906年学校建成附属小学,供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

1912年民国创立,因学校“开全国之先河”,“规模宏大,成绩昭著”,江苏省公署改其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即代用为省立师范)。 1921年,改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期间,由于办学经费由江苏省补助,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由几十人发展到四、五百人。 1922年,为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学校在南通县近海创设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第二附属小学)。 1923年 8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地区试行“大学区制”,取消“代用”,并规定师范不得单设。学校遂恢复私立,改称“私立张謇中学”,招收初中及高中师范科学生,同时组织校董会,决策学校办学, 1929年又改称“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1938年 3月,日寇登陆南通,学校被毁。为保持民族气节,维系教育命脉,广大师生迁往位于东南沿海的第二附属小学坚持敌后办学,至 1946年迁回南通城,这一时期习称“侨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张季直先生手创教养事业复兴委员会和大生纱厂支持之下,学校在惨遭日寇践踏、破坏的旧校址重新兴建校舍,完成了复校重建工作。

1949年 2月,南通城解放,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和层次都获得质的飞跃。 1952年学校改为公立,并作为江苏省重点配备的学校之一,专向发展师范教育,初中部并入南通商益中学(即今南通市启秀中学),校名改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 1953年,江苏建省,遂改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1958年,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先后增设简师、初师、幼师和音乐、体育专业。

1966年后文革十年期间,学校正常教育受到破坏,领导、教师横遭迫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为“南通市师范学校”,一度只办初、高中及工农兵学员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办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学校秉承“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成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最早创设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并且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于中等师范教育领域之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其改革成果为我国中等师范学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丰富师范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受到有关方面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曾多次报道学校的改革成果, 1986年学校的教育录像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 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交流放映。 1988年 6月受到国家教委的首批表彰, 1991年至今一直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此外还曾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1995年春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在观看了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能力汇报后,十分高兴地发表即席讲话,称赞学生“后生可喜”,并希望南通师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

二、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十二月,本着“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的认识,由张詧私人捐资购买南通城东柳家巷陈氏老宅,张謇及地方乡绅集资捐助,共同创办起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学校由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并聘请近代著名女诗人姚蕴素(范当世的夫人)担任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三月,刊布校章,招生开学。十一月,学校改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两等附属小学。

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是近代教育史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而至 1907年清王朝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之前,公开创办女学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创办可谓是开风气之先。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二月,因学校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张詧又筹款购买南通城北珠媚园旧址建筑新校舍,宣统二年( 1910年)二月迁入。

民国成立后, 1912年 5月,改通州为南通县, 11月,县议会决定将学校改归县立,除原有经常费外,其他开支有南通县公署在教育经费中划拨,遂改称“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3年 8月,张謇出资在校内附设女工传习所,聘请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任主任,培养出一批刺绣人才,发扬了中国刺绣艺术。 1914年 10月,张杨夫人捐资在校内建成附属幼稚园。 1920年 5月,因附属小学办学规模扩大,张謇、张詧出资在南通城南段家坝购地建筑校舍, 1921年 2月师范部迁入,珠媚园校舍归附属小学使用。 1923年 8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和初中。 1924年 7月,经南通县教育局同意,将北土山小学划为附属小学分校,供师范毕业生从事乡村教育实习。 1926年 4月,为纪念创校二十周年,学校毕业校友捐资在段家坝校址旁创办纪念小学一所,赠送母校。学校仿美国乡村小学样式,重点研究小学单级教学,以使参与实习的师范生毕业后能适应乡村教学需要。

1938年日寇占领南通城后,学校坚持敌后办学,辗转大江南北,先后迁金沙、上海、如东丰利和四安县办学。 1943年 5月,因日寇清乡大扫荡,学校疏散停办。同时, 1942年 5月以后,日伪占领下的南通在珠媚园校址续办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失学在家的学生就学问题。抗战胜利后,由南通县政府接收,恢复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办学。

1949年南通解放后,学校改称“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3年改称“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2年 9月,为适应小学、幼儿园师资需要,增设师范速成班和幼儿师范科,同时初中部与南通崇英中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即南通市第一中学)。 1958年 5月,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合并,原附属小学,改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三、海门师范学校

清朝末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洋务、办学校。为推广“癸卯学制”,适应教育变革,地方政府和开明乡绅开始着手创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海门直隶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在县治茅镇东首的文庙(即孔庙)内厅举办“县立师范传习所”,学制 8个月~ 1年。同年,海门乡绅顾中一在县署东文昌宫创办“民立师范学校”,聘请地方新知人士沈书生担任校长。这两所师资培训机构的创办成为海门进行师资培养的先声。

1912年民国成立后,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等在孔庙续办“师范讲习所”,次年,收归县立,改为“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学制 1~ 2年。 1917年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单级师范学校”,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的复式教学师资,一年后学校停办, 1920年又复办。至 1922年,学校改为“海门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930年再改为“海门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4年起再度停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县立师范传习所”到“乡村师范”,学校多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不足 28年,但仍然为祟明、海门、启东等地培养了 600多名师资。许多毕业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1949年海门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学校,废除了旧教育制度。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文教事业形势, 1951年 8月,海门县人民政府决定,并由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报请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正式创办新的师范学校,取名为“苏北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承担启、海、通、如、祟(祟明) 5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任务。初师阶段,学校为 5县培养了 1100多名师资。 1956年 5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8月,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年。 196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单位。 1962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学校奉命停办。

1972年,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解决南通地方农村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决定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批准复办海门师范学校,学校隶属南通地区。 1979年 5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为省属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年。除普师专业外, 1976年 9月起,学校增办音乐、体育、美术 3个专业。 1996年 9月起,学校试办五年制大专班, 1999年起,全面启动五年制大专学历教育。 2000年,学校创办了以海门师范早期领导人、第一个中共海门支部创立者张冠今的名字命名的附属中学——南通市冠今中学。 2003年,学校设立非师范五年制高职专业, 9月,首批招收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建国后,海门师范学校为南通地区及周边的崇明、沙州(现张家港)等地大量基础教育师资,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海地区培养园丁的摇篮。三所师范绵延流长,百年历史满溢芬芳。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时代变迁,数历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改革中不断奋进,教育教学和事业规模都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坚持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为中国当代中等师范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百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这里曾诞生了南通和海门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革命的火种从这里遍撒在江海大地。

为更好的发扬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积极应对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层次, 2005年 5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的牌子。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组建是学校办学跃上高等教育序列的新的发展平台,学校将秉承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传统,肩负服务南通基础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所兼顾本科的中等规模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为目标稳步发展。 2014年1月1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是继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2015年2月3日,经南通市人民政府同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办学。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

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重点综合性高等学府。追溯其根由,她以1871年的文华书院为源头,以1903年文华书院所设立的大学部为起点,以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华中大学为主体,以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多元结合为前身。

自学校创立,华中大学一直秉持“立足本土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教育理念;中华大学坚持“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治校准则;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则坚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

建国初期,学校依据自身师范的定位,制定了“忠诚、奋发、博学、乐育”八字校训,以此统摄办学思想,规范育人行为。

在几十年的办学中,学校一直倡导“尊师爱生”“为人师表”。华中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校训更新为“求实创新、为人师表”,1998年修订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华中师范大学师资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大“”或”“华中师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

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高校,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

截止2020年12月,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7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中师范大学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和师范生八字校训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115年,7个故事,华师精神在今夜闪耀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