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知识百科 > 文章页面

宁车沽的基本概况

天津市首家街道经济联合总社在滨海新区成立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宁车沽的基本概况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张宁津生辰八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宁车沽的基本概况宁车沽的基本概况

以宁车沽得名。原属宝坻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属宁河县。1948年12月解放。1953年8月置乡。1958年8月改属任凤公社,同年底划归塘沽区属北塘公社。1966年8月13日成立宁车沽公社。1983年8月13日改乡,2000年撤乡划归北塘街。随着聚落的发展扩大,形成东、西、南、北四村。另外还辖塘沽芦苇公司南侧创业、杨北两村。面积约58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委员会,含6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2043户,7119人(含集体户口62人)。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撤乡前乡政府驻北村,南距塘沽16公里。

现场体会 现场教学 现场交流 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地处海积冲积平原,地势低洼,起伏甚微,北部略高,南部略低。自然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潮白新河纵贯,入永定新河。建国前村民以打草、捕鱼为生,生活窘困。民间曾流传:“宁车沽三件宝——扁担、绳子、破夹袄”。《宁河县志》载:“邑西南有宁车沽,横袤数十里,不任耕种。而长芦蔓草,雨后绵芊,宁津两邑悉取资焉”。如今宁车沽经逐步发展,实行多种经营,已成为鱼米之乡。现已有耕地8820亩,主产水稻。渔业以养虾为主,养殖面积14194亩。乡镇企业有机械、螺丝、电机、饵料、针织等厂以及仓储场。有中学1所、小学3所,卫生院1所。先前,宁车沽村民多住低矮的土坯房。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屋几乎全部倒塌。1980年后,陆续建起了砖瓦房。

京山铁路和北环铁路及津秦客运专用铁路经此。蓟塘高速公路、塘承高速公路、滨海新区西中环及延长线快速路和塘汉快速路的起始点。永定新河特大桥横贯境内。134路公共汽车通塘沽。按照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将建设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生态环境宜居,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礼仪民俗

冠礼:成童则加帽,古三加礼,俗以婚礼该之。

婚礼:合两姓,先用媒妁问名。已定,男家为女纳徵。具启一,通用名帖,备羊酒,谓之“订盟”。女家依次回复,谓之“允盟”。此后,男家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亦有用财礼、布匹代币者。将娶,先择吉日,具帖送女家,谓之“请期”。娶先一日,又为女送冠带、谓之“催妆”;女家亦送妆奁等物,谓之“铺床”。临期,男家请伴郎轿马鼓吹陪新郎至女家,升堂再拜,御轮授绥,谓之“亲迎”。亦有从简者,或用轿或用车迎女至门,男以彩巾引入。即日行合卺礼,共筵交觯。三朝庙见,拜先祖,拜舅姑及伯长等辈,谓之“拜三”。或八朝或双九,女家邀婿并女到舍款洽,谓之“回门”。至乡村陋习相沿,间有同姓联姻者,实非礼也。

丧礼:临殁迁寝,焚冥器等物,拜送门外,曰“送行”。入室号泣擗踊。逾曰“送路”,备灯笼火炬、制引鬼牌,诣城隍庙,乡间诣土地庙。凡亲友男女俱随接引来家,哭拜不一。三日成殓,按七致祭,以通远亲未吊者。营葬用丹旌、彩■、冥器、刍灵,各随其家贫富以为丰俭。幸不至有停柩之弊,然居之近水者,往往于河滨浮厝,经历岁久,多被淹没、暴露。余每见为之恻然,因出示严禁,谆切晓谕,其风盖可少变云。

祭礼:“清明节”,祭扫先茔,悬挂纸,放起花,奠于墓所,比户皆然。回集家庙,广设几筵,合族会食,欢洽竟日。亦有取次分门在家会饮者。七月十五日,献麻谷。十月一日,送寒衣。年终除夕、新节元旦,悬像设供,家家致祭。遇祖先忌日,请主在堂,具牲醴,举家拜奠。三年服阕,肃宾相,备献仪,祝告先灵,易凶从吉,不烦不怠,犹有古风。

岁时民俗

正月:“元旦”,庆节、祀神、祭祖、拜尊,长幼以次相拜,又亲友交相贺,谓之“拜年”。举家食扁食,前五日家众吃隔岁饭,不忘旧之义也。自一日至十日,以阴睛卜岁之丰耗。“元夕”前后,城镇悬灯三日,乡村亦插灯相庆,击鼓■金,陈百戏以为乐;食汤圆。十六日,妇女相携走桥、摸钉,以消灾,或请厕姑以卜休咎。

二月:二日,名“龙抬头”。家塾命童蒙开笔取兆。人家以石灰引白龙入,以小灰引黑龙出。亦有以扁食祀者。是月也,“春分”,民乃犁。

三月:“上巳”,不知修禊,士风之朴也。“清明”祀先,展墓加坟土、挂纸钱,多插柳,戴松柏枝,族众多会食。小儿亦渐放风筝。是月也,恒望雨。

四月:八日,“浴佛”。俗竞上庙,识礼者非之。十八日,“圣母诞”;二十八日,“药王诞”,演戏三日,城及乡祈报者填集于道。是月也,望雨尤亟。

五月:“端午”,人家以角黍相馈,儿女佩丹符、花胜。门插艾叶,饮雄黄,菖蒲酒,以避瘟疫。是月也,将届芒种,先播秫,夏至后十日,农乃登麦,谓之麦秋。

六月:六日,炒米花,曝衣,晒书。入伏造酱、醋,制曲。是月也,恒望晴,惧霪雨伤稼。

七月:“七夕”,女子候云簇之巧者,投细针浮水碗中,视其影之长短粗细,以占巧拙。“中元节”,诣先茔祭扫。僧众放河灯,夜月乘舟,持经梵,作佛事,以度馁魂。

八月:“中秋”,人家祀先,老媪祀月,以月饼、西瓜相馈赠。视月之明暗,验来岁元宵之晴雪。自七月至此,早禾皆熟。

九月:“重阳”,无登高之会,而田野以其时放生畜。是月也,晚秫早收。

十月:朔日,上坟,制纸衣焚墓上,俗名“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不贺节,食馄饨,以象子半之义。小儿放学一日,与官衙放假同。

十二月:八日,家家食各种米、豆、枣,栗粥,名“腊八粥”,而庙宇亦有食粥斋者。二十三日,“祀灶”于灶陉。“除夕”前三、五日,各以糕、胜馈遗,名“馈年节”。换桃符、门神、宜春榜子。合家不眠,饮黄白酒,食糖果达旦,谓之“守岁”。放爆竹,攒火围炉,以助阳气,往往彻夜不寐,以兆年丰。生育习俗

孕妇分娩俗称“坐月子”,生育前产妇娘家送来小儿衣服、小被、尿布等物,名曰“催生”。小儿降生后,至亲好友多以挂面、红糖、鸡蛋、布料、油条等作礼品,表示祝贺,讲究4色礼,产妇娘家礼品优厚。

生育后第3天为洗三,第七天吃饺子,叫“捏骨缝”,12天称“过孬腐日子”,亦称“小满月”,产后1个月为“满月”,全家以酒宴招待亲友.满月后产妇女子到娘家小住,俗称“挪臊窝”。

小儿出生100天叫“百岁”,姥姥家或亲朋好友给小孩挂长命锁、手镯、脚镯,祝其长命百岁。在生育活动中,男孩、女孩略有区别,当地虽有重男轻女习惯,但并不十分突出。解放后,经过宣传新法接生,节育和计划生育,迷信习俗明显减少。70-80年代以来,孕妇多去医院分娩。但过12天,满月“百岁”的习俗如常。

婚丧习俗

婚俗

明清时期,婚礼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了清末,民国初期,民风进化,渐改旧礼,不依古俗,逐渐形成一套婚嫁模式:

说媒,由中间人介绍双方情况,俗称媒人;合婚,请算命先生按生辰八字合婚,有无相克之处;订婚,俗称换龙凤大帖,由男方择吉日,备彩礼,将龙凤大帖装入拜匣,送至女家.女方亦将龙凤大帖返送男方,说明此婚已订;择期,也叫送日子,选定迎娶日期,通知女方,并下二次礼,俗称过礼,女方接通知后,备面条2斤和花卷作回礼,表示婚期已订,不再更改;送嫁妆,迎娶前女方置备嫁妆,亲友赠钱赠物谓之添箱,在迎娶前一天午前送到男家,当日,男方搭宴棚贴喜字,接亲友,备喜宴恭候,亲友赠钱,称之压腰;迎娶,于上午举行,男方派人以车相接,女方派至亲相送,然后是拜堂,挑盖头,开脸,妆新(坐福),吃团圆饺子,分大小,夜晚闹洞房;回姑爷,婚后三日男方带妻子回娘家拜见岳父,母,谓之回姑爷;拜三,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分头拜见亲门近支,谓之拜三.婚后十天新娘回娘家,住九天,叫十天九住.解放后,旧的婚俗已逐渐改变.像合婚,过礼,拜天地等封建迷信礼俗,已基本不流行。

丧俗

旧时丧葬仪式繁琐,又多迷信.一般成人弥留之际,烧到头纸,理发,净身,穿装裹,停床;死后,指道,举哀,报庙(亦称送纸),出殃榜,报丧,入殓,家祭,点主(亡人牌位),送路,响棚,出殡;葬后3天圆坟,7天过头期,后每7天祭奠1次,五期大祭,七期祭,亦称断七;而后为周年祭,第一年称周年,后为祭日.上述礼仪为富有者行之,穷苦人死后因财力有限,诸多简略。

解放后,在五十年代人们仍沿袭旧俗.在六十年代,政府号召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丧事从简,群众觉悟提高,迷信活动逐渐减少.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政府建了火化场,加强了殡葬管理,逐渐废弃了棺木土葬.过去旧俗,婴幼儿夭折用苇席卷成小木匣成敛,葬于义地.未婚成年人和已出嫁女子都不入祖坟。

地方民俗

本文是根据《宁河县志》上的有关节俗,经过对宁车沽地区一些老人的采访,整理而成的,仅供参考。

正月初一

早起,先看看天气好不好。看天晴少云,说明上半年风调雨顺;看天阴有雪,说明上半年气候不正常,族人及友人拜年从这天开始。

正月初二

早上起来打扫庭院,叫迎财神。妇女头戴绒花到财神庙祭祀,并买元宝和聚宝盆等工艺品拿回家。年轻男子到河里或井里去挑水,挑满水缸,比喻白花花的银子到家,意味一年内有财可发。

正月初五

这天又叫破五,意味着春节的节期已过。终止了拜年活动。

正月初八

买卖开张日子,家住外地的店员都在这天赶到。早晨打扫店堂,开板(店铺的一种活动门板)放鞭炮。掌柜的要安排吃一顿好饭。

正月初十

早晨还要看天晴天阴。天晴,下半年风调雨顺;天阴有雪,下半年气候不正常。

正月十四日

元宵节前一天,开始吃好饭,晚上出花会,挂灯笼。从这天起三天内,妇女不做针线营生,家人不说不吉利的话。

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白天出一天花会。人们白天观会,晚上到街里买卖家观灯,回家后煮吃元宵。

正月十六日

除看花会观灯外,妇女相邀去过桥摸钉。木桥上有大铁钉连结,石桥的石板间也用大铁钉连起来,摸了钉子可以消灾。

正月二十二日

百花娘娘生日。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得百花病。

正月二十三日

赶狗日。这天要把狗赶出家去拉屎,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得狗吣病。

正月二十四日

老鼠会亲日。妇女停做针线营生,孩子要早睡觉,别碰见老鼠,不然的话生老鼠疮。外地有叫老鼠娶亲的,日子各异,有正月初三,初十,十七,十八等说法。

正月二十五日

填仓节。填仓,就是填满谷仓的意思,象征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早起打扫庭院,用簸箕盛炭灰或草灰慢慢搕打,在堂屋院内画成一个个圆形仓囤,还有上仓,囤的梯子。画好后在里面填一把粮食。民国年间,改用了粉笔画囤。这天人们习惯吃杂面汤,妇女停做针线营生。

正月二十八日

火神爷寿日。闹花灯,出花会,集市贸易热闹。

正月二十九日

火神爷生日。活动同于二十八日。这天又称为年九,是正月里继春节,元宵节之后的热闹日子。

二月初二

龙抬头。此时天气渐暖,正值惊蛰,春分节气,被说成是龙王抬头的时节。这天早起,家家用簸箕装草灰搕打成线引黑龙出门,然后再用白灰引龙进门。清末民初,演变为从水缸里舀一壶水引洒到河边,叫新龙进门。这是人们在新春开始取的一种吉利。这天学生开始入私塾。妇女们不做针线营生,怕扎了龙眼。

二月十八日

观音菩萨寿日。这天要给观音菩萨上香,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倒生孩子(难产)。

二月十九日

观音菩萨生日。习俗与寿日同。

三月初三

王母娘娘生日。这天神仙赴蟠桃会,算命瞎子也选在这天聚会,商讨卦金定价。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孩子坐胎(难产)。

寒食节

此节多在二月底三月初,即清明节前三天,立春之后的六十天左右,因民间有春到寒食六十日的说法。这天妇女不做针线活,说做了受穷。另外,这天不许吃饽饽和粥,民间有寒食吃饽饽,穷得满屋踱踱的俗谚。

清明节

多在二月下旬三月初。这天扫墓,给祖坟添新土。扫墓期限二十天,即清明前十天和后十天,为的是等待远路亲人的到来。

谷雨节

清明节后半个月。这天人们早起望龙下雨,以便耕种。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箍瞎眼。

四月初八

浴佛节。传说是释迦牟尼生日,人们烧香叩拜。到了民国年间,此节变成了寺庙和尚的事情,民人不再注重。

四月十八日

娘娘生日。在这天的前数日,人们成群结队去娘娘庙朝圣,规模很大,仪式隆重,忌讳甚多。

四月二十八日

药王生日。办庙会三天,各庙开门,烧香祷告的人熙熙攘攘,集贸十分热闹。

五月初五

端午节。当地叫“五月节”或“五当五”。家家用苇叶包粽子,用白面蒸糖三角,互相馈送。孩子们戴五毒纸符。五毒即蝎子,蜈蚣,蛤蟆,壁虎,蛇。墙上也贴纸符,只是一把剪刀夹住一条蝎子。家家门前还插艾蒿,饮雄黄,菖蒲酒,这些都是为了避瘟。

五月十三日

老爷磨刀。老爷指关公。俗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就是说到了这天,多少要下点儿雨,若还不下就旱了,人们会把关公的铜像抬出来求雨。

六月初六

天贶节。此节常在进伏前,人们习惯晾晒衣服和书籍,免得反潮。家家炒米花儿吃,并制作面团子发酵,准备用来做酱做醋。

夏至节

这天有吃鸡蛋的风俗,据说吃了不“苦夏”.俗谚“夏至三更便暑伏”,伏分三伏,每伏十天,当地流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的说法。

七月初七

牛郎会织女。女孩子向织女星乞巧,把针轻轻横放在水碗里,让它漂浮一会儿,看针影长短粗细,短而细意味着长大了手巧,反之则手拙。晚上,大人们领小孩观天牛,织女星,天牛星两侧的不太明亮的星被说成是牛郎肩挑的两个孩子。戏园子晚上唱《天河配》。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叫“过麻姑”,还叫“鬼过年”。白天祭扫祖坟,入夜庙里和尚放河灯,后演变为民众放河灯。夜晚满河漂灯,看者甚多,实为一种游艺。

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家家祭祖,供奉兔爷。买月饼,蒸糖饼,采购果品,路途不分远近都回家团圆。并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民谚,判断明年元宵节的天气。

九月初九

重阳节。当地没有山,地处平原,所以没有登高的习俗。但这天都把牲畜拉到田野去放牧,借以赏秋。家家有吃玉米发丝糕的习惯。

十月初一

祭祖节。家家上坟烧纸,并剪做纸衣去烧,意思是天冷了,给祖宗鬼魂送寒衣。

十月十五日

接娘娘回家。第二次娘娘庙会,朝圣规模同于四月十八日,当地传说碧霞元君娘娘是蛏头沽人,所以有这天接娘娘回娘家的说法。

冬至节

这天进“九”,习惯吃馄饨,后来改为吃饺子,传说可以不冻耳朵。小孩放学一天。官衙放假一天。民国年间,官衙放假不再坚持,除了私塾,学生也不再放假。

腊月初八

俗称“腊八节”。家家用大米、小米、秫米、稗米、红豆、绿豆、栗子、枣熬粥吃。从这天起已进入年关,人们要办年货了。

立春节

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因此这天又叫“打春”。立春节多在腊月下旬。打春时刻,人们不能躺着,出嫁的闺女不能住在娘家,有“不能打在炕上”和“不能打在娘家”的说法.这天习惯吃春饼和豆芽菜。

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神。白天给灶王爷摆糖瓜,意思是用糖瓜粘住灶王爷嘴,让他到天上少说闲话,多说好话,晚上把灶王纸神烧掉,边烧边磕头祷告,求得明年所盼之事成功.这天还叫“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

扫房。

腊月二十五日

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日

炖肉。

腊月二十七日

杀鸡。

腊月二十八日

发白面蒸包子(圆馒头),包子上打上红点,并做面鱼,面刺猬等面食。

腊月二十九日

贴门神,门对,窗花,年画.给祖宗摆供。

腊月三十日

又叫大年三十。春节本日为初一,但民间多以这天为春节,即旧历年。早起全家更换新衣,中午吃午饭。入夜,正房门边挂灯,贴起新灶王像。然后熬五更,小孩打灯笼,口喊:“打灯笼,发财喽,金马驹家来了。”门旮旯放上一捆芝麻秸,据说姜子牙封神忘了自己,这天夜里诸神到位,姜子牙没去处,便去看守天灯。他的老婆是扫帚星,挨门串户找他回家过年,人们怕扫帚星闯进自己家里,便放上芝麻秸。三更天升大纸,就是全家烧神码,由家里的主要男子跪拜,祈祷一年平安,然后全家煮水饺吃,各种忌讳,禁例儿从这天早上开始。宁车沽的民间花会解放前约有十余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民间对文化的要求,有些花会已经失传或濒临湮没。现在其中流传下来的主要有:踩高跷、秧歌、武法鼓等。为了让读者了解几种花会的内容和形式,现选择3种介绍如下: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宁车沽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参加者脚踩3尺木肢,扮演许仙,白蛇,青蛇,武松,杨香武及樵夫,渔翁等。行进时打挎鼓,小锣,由扮演武松者舞动双棒为前导,其余随鼓点做舞姿。表演时分批做对。有渔翁钓鱼,扑蝶等,并揉进翻、转、腾、挪及撂叉等动作。

扭秧歌

扭秧歌是宁车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武法鼓

法鼓,是宁车沽特有的鼓乐表演形式,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法鼓表演气势恢弘,仪仗执事雍容华丽,精美绝伦,故有“半副銮驾”之称。其特点是边奏边舞,文武兼备,技巧绝活儿主要体现在鼓点儿的伴奏下,钹的上下飞舞和铙的周身翻缠上,通过钹、铙不同的击打方式而变换着不同的动作。可谓法融文武间,鼓合风云起。法鼓表演还可分为文法鼓、武法鼓和音乐法鼓三种类型,其形式以固定式的“设摆”和行进式的“行会”加以区分。有的以鼓的敲打取胜,有的以钹、铙的出手不凡见长,有的则以扎彩、灯饰、道具的精美引人注目。法鼓出会的人数一般在百人以上,最少也得七八十人。过去有全村出动的,人数可多达四五百人。

另外,京剧、评剧和河北梆子是宁车沽人较为喜欢的剧种。在音乐方面,宁车沽自清及民国时期到现在,无专门音乐机构,多为民间乐班,演奏乐器有:管、笙、萧、笛、唢呐、二胡及打击乐器等。

关于宁车沽的基本概况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滨海新区这些道桥,年底前都给你安排上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